“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耳熟能詳。但直到明代吳元泰的演繹小說《東游記》和湯顯祖的《邯鄲夢》問世后,“八仙”人物才在流傳中穩(wěn)定下來,依次為:鐵拐李、鐘離權(漢鐘離)、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而關于“八仙過?!钡墓适聞t是說法眾多,版本不一。
傳說,“八仙”受邀參加一位神仙舉行的宴會,返回蓬萊仙島途經東海,看到海面上波濤洶涌,于是呂洞賓提議,大家都不要坐船,看看各自是怎么過海的,眾仙點頭表示同意。只見鐵拐李拿出葫蘆、鐘離權拿出芭蕉扇、張果老拿出漁鼓、何仙姑拿出荷花、藍采和拿出花籃、呂洞賓拿出寶劍、韓湘子拿出笛子、曹國舅拿出玉板往波濤洶涌的海里一扔,各自縱身站在自己的寶貝上,一時間,百舸爭流,八仙各顯神通,悠然地遨游在東海之中,場面頗為壯觀。葫蘆(鐵拐李)、芭蕉扇(鐘離權)、漁鼓(張果老)、荷花(何仙姑)、花籃(藍采和)、劍(呂洞賓)、笛子(韓湘子)、玉板(曹國舅)作為他們各自的寶物,通常被稱為“暗八仙”或“八寶”。此后,“八仙”依靠自己的本領渡過東海的故事,便成為后世口中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道教神話故事了。
另一種說法是,沙門島是北宋建隆年間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凡軍人犯罪,都被發(fā)配到沙門島,而朝廷每年只發(fā)給全島300人的口糧。隨著島上犯人的增多,口糧明顯不夠。于是,沙門島的看守頭目李慶便想了一個狠毒的主意:當犯人超過300人時,就將平時不聽話的犯人捆住手腳扔進海里去。一次,當50多名犯人得知自己要被扔進海里的消息后,便避開看守,抱著木頭等輕浮物體跳入大海,連夜往蓬萊山方向游去。從沙門島到蓬萊山有30多里地,途中多人體力不支而不幸命喪大海,最終只有八九人游到了蓬萊山岸邊,并躲在了蓬萊北丹巖山下的獅子洞中。當漁民發(fā)現他們并得知他們是從沙門島游過來時,一個個都十分驚訝,認為他們是神人。一傳十,十傳百,后來此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并且越傳越神乎。人們又將他們與民間流傳的“八仙”聯系起來,便逐漸演變成今天“八仙過?!钡墓适铝恕?/p>
“八仙過海”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道教神話故事,現常用來比喻做某一件事時,每個人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專長,施展自己的才能,互相競賽,不甘落后的積極向上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