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成都市青羊區(qū)騾馬市以西不遠處,有一條名叫青龍街的街道,對于成都人來說這條街道是不陌生的,它的得名與一座名為青龍橋的橋、和神秘的“龍女”傳說有關(guān)。今天,神鳥知訊×成都市地志辦聯(lián)合推出的“成都往事”系列報道,一起來了解青龍街那些有趣的過往和傳說。
在一些著名的古代典籍中,記載了這樣的一個傳說:秦統(tǒng)一巴蜀之后,張儀主持在成都筑城,可是城是修了幾次,垮了幾次,只好按照巫師的指點,按照一個神龜行走的路線修筑城墻,才得以修成,所以成都又叫“龜城”。烏龜就停在青石橋所在之處,因此青石橋又稱龜化橋。筑城必然需要掘土,于是在現(xiàn)在青龍街北挖土挖出來一個大坑,坑內(nèi)積水成池,稱之為“龍堤池”。
▲ 秦漢時代成都略圖 李思純1936年繪制 李德琬提供
揚雄(前53年一公元18年)字子云,西漢時成都人。相傳郫縣友愛鄉(xiāng)是他的故里,至今尚有揚雄墓等紀念地。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者與文學家,漢賦的代表性作家,又著有哲學著作《法言》與《太玄》,全國很多地方都有他的紀念地,單是在四川各地的子云亭就有多處。而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在《陋室銘》中的名句“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更是使子云亭和揚雄的大名流傳得更遠。
▲ 揚雄
自唐宋以來,就有記載說漢代著名學者兼文學家揚雄年幼時就生活在這“龍堤池”旁邊。他讀書用功,每天在這里讀書寫字、洗硯洗筆,竟然將水池里的水變黑了,從此這里就被叫做“揚雄洗墨池”,簡稱“洗墨池”。據(jù)傳,當年揚雄的子云亭也建在墨池旁邊,周圍浣紗、種菜的老百姓每天一大早起來,最為享受的就是聆聽揚雄那抑揚頓挫、節(jié)奏起伏的讀書聲。
相傳唐玄宗年間擔任成都最高長官的章仇兼瓊有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了水中的龍女,于是就在洗墨池邊修建了一座祭祀龍女的龍女祠。
▲ 成都子云亭 1934年 莊學本攝影 楊顯峰提供
之后,到了宋代仁宗時期,又將龍女祠擴建為龍女堂,并且在龍女堂左邊的一條小溪上修建了一座小橋,并按照古代星宿四象的傳統(tǒng)稱呼(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取名為青龍橋,青龍橋一旁的街道則被命名為青龍街了,從此青龍街這一街道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為了紀念揚雄,從唐代開始這里就陸續(xù)修有一些建筑(宋代還有記載說早在南齊時就建了草玄院),宋代有草玄亭、準易堂、解嘲亭、吐鳳軒、洗墨池等。明代萬歷年間曾經(jīng)重修洗墨池,池北建有草玄堂,池前建有子云亭,但是在明末清初的戰(zhàn)火中盡毀。清代曾經(jīng)重建的子云亭,民國時期仍然存在。抗戰(zhàn)時期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的轟炸,這里的成都縣女中遷出城外到茶店子辦學,1946年又把校園中的子云亭也拆往茶店子,重建于今新成灌路旁的茶店村老年活動館處,20世紀70年代因為擴建成灌公路而被拆除。
洗墨池的水面雖然逐漸縮小,但是直到清末民初仍然存在,有亭有橋,綠蔭接地,游人還可以垂釣。清道光元年(1821),四川提學使聶銑敏在原址興建了著名的墨池書院。咸豐三年(1853),又從簾官公所街遷來了芙蓉書院,成為當時成都的一個教育中心。到了清末新學興起時,兩家書院于1905年合并改制為成都縣立高等小學堂,1907年又被改為成都縣立中學,旁邊還新辦了成都縣立女子中學。
▲ 清代的墨池書院、芙蓉書院 圖據(jù)《成都縣志》
新中國成立后,成都縣立中學和縣立女子中學合并,改名為成都七中,1954年遷往至磨子橋新建了校舍,至今仍是全國名校。而原來的地方,遷來了華西協(xié)合中學,開辦為成都第十三中學,2000年遷往八里莊小區(qū),更名為華西中學,就是現(xiàn)在的電子科技大學附屬中學。
由于青龍街上的學校師生眾多,所以民國時期成都最著名的文具紙張商鋪“鴻興公”的總店就開在本街東口,之后又在南大街開設(shè)了分店。當時的學生要購買學習用的新產(chǎn)品諸如坐標紙、藍黑墨水、固體墨水等都會來這家“鴻興公”。
現(xiàn)在的青龍街北邊還是青羊區(qū)青少年宮的所在地,是在原來基督教公誼會福音堂和福音堂所開辦的教會學校廣益學?;A(chǔ)上改建而成的。
部分內(nèi)容引用成都市地志辦官方網(wǎng)站、青羊區(qū)地志辦